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

Guangdong Province Dabaoshan Mining co.,Lid

砥砺奋进的五年(九)|绿色引领发展 转型重焕新生(大宝山矿绿色矿山建设)
时间:2017-11-22 00:00:00 来源:广东国土资源
浏览量:675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东省国土资源系统紧密围绕我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部署,在砥砺奋进的五年里,全面深化国土资源改革工作,大力推进全省垦造水田,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落实环保督察整改,积极部署开展耕地保护、矿山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速推进节约集约建设用地、三旧改造及不动产统一登记等项工作,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打击违法违规用地,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取得一定的成效。



绿色矿山建设

大宝山项目

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宝山矿”)始建于1958年,1966年建成投产,主要有铁、铜、硫、铅、锌、钨、钼等矿产资源,是南方最大的铜硫钨钼矿业企业,素有“南国矿业明珠”的美誉。目前矿山仍保有铜金属量35万吨、钼金属量30万吨、钨金属量(伴生)5万吨、铅锌金属量10万吨、硫矿石1900多万吨,另外尾矿库有铜硫资源850万吨、铁尾矿资源1200多万吨,潜在经济价值达1000亿元以上。


2012年3月,大宝山矿被列为《国土资源部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国土资源部公告〔2012〕第8号)。为保证绿色矿山建设顺利实施,大宝山矿按照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开展工作,以“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为发展理念,以建成绿色矿山和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为契机,充分发挥矿产资源的先天优势,从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伴生资源利用方式、加强矿区环境生态治理、加快现代化矿山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良好形象等方面入手,以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为目标,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走上了一条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的转型升级之路


矿区环境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土壤修复成效初显


早在2011年,大宝山矿就在铜硫选厂周边区域与中山大学合作进行土地复垦工程,结合前期的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先改良酸性土壤,再种植马尾松、灌木与草皮的套种,修复土壤42000平方米。共减排各类重金属分别为:铜0.46t/a,铅0.035t/a,锌1.089t/a,砷0.005t/a和镉0.012 t/a。通过土壤修复,区域内土壤中的重金属得到有效固定,减少了对矿区周边和下游的重金属污染和生态破坏,土壤修复成效初显。该项目是大宝山矿“产、学、研”相结合取得的成果。

2

地质环境治理成为标杆

在中央、省财政资金的支持下,2013年对矿山中东部、北东部堆土场和南部内排土场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采用支档、削坡、土地平整、土壤酸性改良、种植绿化等工程措施。

北东部和中东部堆土场完成绿化面积: 60590.00平方米 ;

南部内排土场完成绿化面积:69120.00平方米。

 

通过治理工程的实施,使土壤PH值由2.5-3.0提高至4.5-5.0,已达到马尾松、芒草等草本植物的生长条件,同时固结了土壤,减少了水土及重金属的流失,防止了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基本实现矿山边生产边治理。

近年来,大宝山矿的土壤恢复与地质环境治理成果均通过上级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专家验收,成为行业内的标杆项目。

3

区域生态污染得到根治

大宝山区域由于本身为硫化物高异常区,区域水系偏酸性,加上80年代末起近20多年的非法民采民选屡禁不止,产生大量高含铅、锌、铜、硫的选矿废水和尾矿渣,均严重破坏了矿区周边生态环境,加重了政府和企业的治污难度。

面对满目疮痍的区域环境问题,大宝山矿守土有责,主动担起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按照各级政府的要求,近年来累计投入8.23亿元(工程总投入将超过9.5亿元),完成11项环境整治工程,特别是建成了李屋拦泥库外排水处理扩建工程的一期和二期工程,污水日处理能力合计达到了6万立方米,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同时,企业为杜绝雨季时期出现污水外排,又建设了凡洞村新尾矿库、李屋拦泥库周边清污分流工程,坝体加高工程和腾出有效调节库容工程等。

这些环保工程、民生工程的建成,标志着大宝山矿区废水将全部收集到李屋拦泥库外排水处理厂处理,采场自然的污水则将全部收集至凡洞村新尾矿库进行处理,实现污水零排放,拦泥库外排水处理厂经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和《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7-2010)中较严标准。区域的环境风险已彻底消除,大宝山周边区域的环保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宝山矿的治理成效也得到中央、省、市环保部门的认可,企业的环保信用等级已连续两年为蓝牌。


 

资源综合利用助力转型升级

 

2011年10月27日,大宝山矿被列为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一家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重点是综合利用含铜0.5%以下的难选铜硫矿和回收伴生元素钨。通过大宝山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大宝山矿成功转型升级。 

1华南最大铜硫选厂成功达产达标

大宝山矿坚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开发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管理和技术攻关,对选矿工艺流程进行技术改造,对尾矿进行再回收,取得了较好的资源综合利用效果。特别是在2017年7月,随着大宝山矿7000吨/日铜硫选厂建成投产并实现达产达标,标志着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取得了全面突破,项目将可实现环境效益、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7000吨/日铜硫选厂采用“粗破+半自磨+球磨”的破磨流程、“浮选机+浮选柱”的机柱浮选流程、“磁—浮—磁”工艺流程和选矿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流程,大幅降低了原矿的入选品位,铜、硫品位由目前的0.7%、24%下降到0.38%、18%,盘活低品位难选铜硫矿石2800万吨。实现了低品位铜硫矿利用率提升到90%;铜选矿回收率提升到80%以上;磁黄铁矿硫回收率超过77%,大宝山矿也从选矿技术落后状态跨入到国内多金属难选矿领域中的高端水平。


2伴生元素回收利用吃干榨尽

7000吨/日铜硫选厂的建成为回收伴生元素钨创造条件,在铜硫选厂的建设中大宝山矿不忘资源回收利用,建立了伴生资源钨选厂,新建钨选厂设计钨回收率50%,将可回收伴生钨金属约2.0万吨,规模属中型钨矿山。初步实现了对资源的吃干榨尽目标。

    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露天采场开采回采率铜硫矿由95%提高至98.02%,铁矿由95%提高至97.09%。 搭建了三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完成率100%;同时节能减排达标,达到了基地建设目标,资源利用率达到了矿产资源规划要求。


数字化矿山建设稳步推进

1

数字化矿山系统完善

2016年6月,大宝山矿实施了数字矿山一期工程建设项目,整理与分析矿山地质、勘探、测量、安全等数据资料,通过各种图件500张、勘探工程记录60000条,建立了数字化矿山三维平台和统一资源管理系统,建立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三维地表模型,建立了大宝山矿区矿床模型,并将其运用于资源储量管理和采矿生产管理。现已建成以数字矿山系统为核心,数字矿山外围应用系统为支撑,办公自动化系统为辅助的完善的企业信息化系统。

2

采场完成标准化建设

通过调整和完善露天采场布局,按合理的采矿设计科学组织生产剥离,结合采场实际合理调整采掘设备,建设标准化作业场地,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和减少采空区塌陷的威胁,使采矿回采率大大提高。

大宝山矿针对地下采空区重大安全隐患的治理及高边坡稳定监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采取“有疑必探,防治结合”的模式,确保露天采场安全生产。

通过物探、钻探、微震监测和激光三维扫描手段的应用,实现了采空区的可防可治,采用边坡雷达监测和变形测量,确保高边坡的稳定运行,从而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

3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