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5 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031280号
在南岭东部绵延不绝的山峦间,有一个大型多金属矿区,它就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矿产品原料基地大宝山矿。
日前,记者一行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大宝山矿,只见数十台卡车穿行在采矿场,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处处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
去年以来,大宝山矿积极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一举实现产品转型升级,资源综合利用回收效益明显,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技术改造老国企焕发新动力
作为一个老字号的国企,大宝山矿曾一度辉煌,但因种种原因,前些年一直笼罩在亏损的阴影下。
在许多老矿人的记忆里,前几年矿山条件依旧十分艰苦,采矿工作不仅又脏又累,加之企业生产工艺陈旧,效益也不高,大家的收入也普遍有所下滑。
穷则思变,正是义无反顾地坚持技术改造,才使得这家老牌国企实现了凤凰涅槃,一跃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铜硫矿生产基地,重新树立了大宝山矿的良好形象,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大提升。
去年已经投产的7000吨铜硫选厂就是助推该公司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项目。在铜硫选厂内,记者看到,眼前的机器可以说是十分庞大,让硕大的厂房显得十分紧促,而值得一提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却并没有看到多少操作工人,这个新添置的先进选矿设备正在将刚采挖出来的矿石进行破碎、半自磨、球磨处理,整个生产过程全部自动化,一气呵成。
“新铜硫选厂投资16亿元,是在2015年底开始破土动工,去年4月底就成功投料试产,每年可生产铜金属量1万吨,硫精矿、磁硫精矿共110万吨,同时回收副产矿和伴生资源,为华南地区最大最先进的铜硫选厂,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总额10亿元、利润超亿元。”说起新铜硫选厂,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选矿部副部长程建农十分自豪。
程建农告诉记者,以前的老厂房环境十分糟糕,且生产工艺落后,效益低下,现在新厂房通过设备的升级改造,他们已经实现低品位铜硫矿利用率达到80%以上,铜回收率达到82%;硫回收率达77%,实现了从选矿技术落后状态跨入到国内多金属难选矿领域中的高端水平,这也让大宝山矿真正实现了从黑色铁矿向有色铜硫钨的跨越式转型发展。
一系列的技术升级改造,带来的是效益提升。该公司去年全年实现盈利7023万元,较2016年翻了7倍,创造了大宝山建矿51年以来最好历史纪录,成为了同行业中转型升级的典范。
绿色矿业 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与印象中的矿山不同,记者来到大宝山矿时,眼前所见一片清洁静谧,楼房周围绿树成荫,山湖景色秀美,看上去像绿色公园。
大宝山矿是如何实现绿色转型的呢?“大宝山人有着建设绿色、文明、和谐、平安、美丽宝山,转型成为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这样一个梦想。”在接受采访时,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聪说道。
绿色转型之路并不容易。大宝山矿以前因民采泛滥,环保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度被社会所诟病。
为此,大宝山矿大力开展矿区及周边地区环境污染治理,先后投入近9亿元进行区域环境整治,短短几年时间便完成了矿区范围内11项环保整治工程,实现大宝山矿确定的五大环保项目目标,连续两年被评为“环保信用良好企业”。
李屋拦泥库的二期工程就是大宝山矿坚持绿色发展的一个大手笔投入。该项目总投资1.22亿元,日处理能力达到4.5万立方米,配合一期工程,日均污水处理量提升至6万立方米,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
在李屋拦泥库外排水处理厂就可以一目了然地见证“污水”变“清水”的整个过程。记者在现场就看到,原本十分浑浊且含有大量重金属的工业废水只需从排污口进入处理厂,然后就变为了清澈的“山泉水”流了出来。
同时,大宝山矿每年拿出产值的5-10%用于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等创新活动,逐步淘汰旧的有污染的生产线,新上的技改项目都没有新增污染源,新旧完成接替后,环境污染问题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正是因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2012年,大宝山矿成为全国首批40家、广东省唯一一家“国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2017年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绿色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