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

Guangdong Province Dabaoshan Mining co.,Lid

宝山记忆:大战铁路沙溪站场九股道
时间:2021-02-03 00:00:00 来源:
浏览量:555

在1976年以前,大宝山铁路沙溪火车站只铺设了三股道,一、二股道为到发线,三股道为货物线。随着大宝山矿年产200万吨矿石规模的形成,铁路运输量增大,沙溪火车站场仅有的三股道设备已经制约了矿产品的运出和销售。因此,扩建站场股道迫在眉睫。

1976年8月初,矿革委会正式下达了扩建铁路沙溪站场九股道(下文简称九股道)的任务,铁路管理处义不容辞接下了这一关乎矿山发展的重大项目,并着手动员全处职工,发出大战九股道(扩建4至9股道)的号召。

图片

铁路沙溪站场九股道部分设计图

处属各党、政、工、团组织层层召开动员大会,把大战九股道的战略意义提高到了开发矿业、提高全国钢产指标的政治高度来认识。明确目标后,全处上下齐响应,由时任铁路管理处书记兼主任戴福任总指挥,副主任潘德志、钟镜任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前线生产组、材料供应组、生活服务组、政治宣传报道组,组长由所属各股长担任。

大战临时机构成立后,处属各车间党支部把大战九股道当做中心工作来抓,动员了全部劳动力。处机关干部工作人员除了参加上级会议和办理必要业务外,全部投入到了大战工地中去,在生产车间上白班和运转三班倒的职工下班后同样到大战工地参加半天劳动,现场每天参加劳动者有上百人(全处职工360余人)。在工业上学大庆“大干快上,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的号召下,铁路工人不忘初心,发扬了“铁路工人能战斗”的老传统,践行着“立足宝山、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勇争一流”的宝山精神。大战工地热火朝天、你追我赶,工人们喊着劳动号子,耙渣、抬枕,60岁的黄师傅与年轻人搭档抬钢轨,每人肩负200余斤,步子依旧稳扎稳打;运转三班倒的工人早上下班后,手上抓着馒头直奔大战工地;火车副司机赖怀超、向继忠,司炉余其新等人放弃大休班主动参加劳动;还有办公室女干部邹进娣不顾年纪大、身体差,坚持到工地与年轻人一起耙石渣……这些不怕苦、不怕累的忘我劳动精神,经会战工地宣传报道组的即时报道,对一点一滴、一事一议的做了表扬,鼓舞了斗志。

大战九股道是在保持铁路正常运输的前提下额外承担的工程。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后,铁路工人化悲痛为力量,参战的干部、工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于次年春完成了大会战项目中6条股道的铺设任务,并成功交付使用,为适应年运铁140万吨打下了基础。整个会战工程共铺设钢轨5公里,道岔12组,所用材料均为人工装卸,共计装卸道渣12500立方,枕木800条,钢轨10000米,道岔轨12组,铁构件20吨,工程人工成本10000元。

在长达半年之久的大战九股道的岁月里,参战的干部、工人凭着一股热烈的革命情怀,没有补贴,也没有多拿一分钱。工人们在秋冬季节露天作业,雨天淋湿了衣服也来不及更换,只能在寒风苦雨中煎熬,后勤组炊事班老班长王生庆特地将黄糖姜水送到工地,让大家喝下暖身。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粮食按定量供应,日常生活用品凭票证购买,无票证哪怕手上有钱也买不到商品。职工食堂凭餐卡供应早餐,每张餐卡只能买到三个馒头或菜肉包,后勤组关怀职工,考虑到职工在会战期间体力消耗较大,便决定每张餐卡可多买一个馒头或菜肉包。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铁路工人在那个年代特有的干劲,也许现在会有人认为是物质刺激的效果,其实恰恰相反,在那个讲政治挂帅的年代,来不得半点物质刺激,就连在高温环境工作的火车司机、副司机、司炉等,一个班四角钱的高温津贴都被取消了,而且,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工作满十年的职工工资每月只有49元多,每天不足2元。在“先生产后生活”的年代里,大宝山矿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确实很苦,责任重、工作苦、工资低,加上恰逢共和国困难时期,我们都亲身体验过饥饿和创业的艰辛,但是,为了建设大宝山矿的美好明天,大家把生命中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大宝山矿。

图片

如今的沙溪车站

    回望过去,曾参加大会战的工人和干部如今都已“廉颇老矣”,当年指挥大会战的铁路管理处书记兼主任戴福已近“期颐之年”,亦有寿终正寝者,如在大会战中开轨道车运输石渣、枕木、钢轨的司机陈日初、朱永均都已不在人世,尚且健在的我们更要如当年般豪迈,善待自己,倍加珍惜夕阳红!

   行文至此,谨向健在的原铁路管理处老书记、大战总指挥戴福学习、致敬!

                                                  

                                                      余其安

                                               2021年元月15日于广州

 

作者:余其安

编辑:吴云籼

责编:林文敬

主编:陈建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