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

Guangdong Province Dabaoshan Mining co.,Lid

一线“指战员” 生产总调度——记2020年“先进集体”生产部
时间:2021-03-05 00:00:00 来源:
浏览量:527

2020年,生产部紧紧围绕公司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勇于担当、明确职责,积极履行生产管理与调度职能,上下一心、真抓实干,按时按质完成了各项年度生产任务,在第十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获得2020年度争先创优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称号。

图片

 

党建引领 锻造攻坚克难堡垒

2020年,生产部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创建“指战员”特色党建品牌,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增强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去年初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支部迅速响应公司党委号召,迅速开展第五生活区防疫检测工作,带领党员和职工积极参与敲门入户行动,持续保持着“零”病例、“零”输入的良好态势。在应对“6·9”暴雨洪灾的应急救援工作中,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仅用一天半的时间清通了23处山体滑坡和塌方,迅速恢复了东线公路的交通运输,同时支援受灾严重的二标段硫精矿车间,成功清理车间堆积的淤泥杂物。为了防止灾后二次事故发生,生产部党支部还持续加大东线巡查力度,保持24小时人员值班值守,为保障公司正常生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好“指战员”,产运销屡创新高

生产部作为公司的参谋部,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的“指战员”作用,确保了生产经营高效有序运行。采矿方面,通过不断优化采剥计划、加强重点区域采剥考核、优化采剥推进方式等举措,全年完成采剥总量年度计划的116%,完成采矿年度计划的127%,实现了采剥两旺,指标创历史新高。选矿方面,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全年铜精矿产量完成了年度计划的118%,铜回收率达85.87%,硫精矿产量完成年度计划的113%,总硫回收率达77%,铜硫生产指标再上新台阶。汽运方面,实施拆旧利废,实现降本增效;加强车辆维护保养,确保汽运出车率达100%,截止去年11月,共计完成运量26.5万吨,节约生产成本约20万元。

图片

 

主动担当,牵头高效完成重点项目建设

330万t/a铜硫采矿工程项目安全设施建设关系到公司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办理,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面对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等挑战,生产部通过列任务清单、定责任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攻坚克难,全程进行施工指导,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确保了工程项目按期顺利通过国家应急管理部专家组现场核查与验收,并以现场“零”整改纪录获得专家组一致好评,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真抓实干,行行出效益

为解决硫精矿质量提升难题,生产部于去年多次组织相关单位召开采选专题会议,详细制定了配矿管理措施,控制原矿含锌品位在0.23%以下;同时,通过组织改造相关工艺,提高了高品质硫精矿的合格率,为打开硫精矿产品销售市场奠定基础。

针对新选厂尾矿钨品位合格率低这一难题,生产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工艺流程跟踪,分析尾矿钨品位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采取科技手段,大幅提升尾矿钨品位的合格率,使该项目每月可创造经济效益约240万元。

公司可综合利用资源非常丰富,生产部精准把握时机,通过加强管理,科学制定资源综合利用计划和完善的资源产运协调制度,确保了可综合利用资源的持续稳定供应,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

2020年4月,公司将物业管理划归生产部。生产部迅速组织人员对出租物业进行了摸底调查,通过整理归类租赁合同、测量复核租赁面积和委托专业机构评估租金价格等措施,全面实现了出租物业规范化管理,全年测量复核增加了建筑(房产)面积2998.7㎡,同时使得在履行合同年总租金增加近300万元,解决了多处闲置物业的安全消防难题并将其盘活,增加了物业收益。

图片

 

保安全促生产,扎实开展“一线三排”

生产部扎实开展“一线三排”工作,每月不定期对汽运车间修理厂、出租厂房等地进行隐患排查,逐项梳理安全隐患,制定限期整改措施、做好闭环管理工作,圆满实现了年度“6011”安全环保管理目标。

东线公路作为公司的运输生命线,保障运输安全与畅通至关重要。2020年,随着资源综合利用运量徒增,东线公路运输安全压力加大。生产部带领东线公路管理科,详细制订了有关规定,通过有效采取测速、分时段通行等措施,无间隙做好路段巡查、清障、隐患警戒等工作,全年共拦截超长车辆超300台次,为矿产品运输保驾护航,2020年度安全下山矿产品量超30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图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绩属于过去,新的征程就在脚下,生产部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秉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意志,爬坡越坎、敢于攻坚,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编辑: 文 闻

责编: 林文敬

主编: 陈建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