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

Guangdong Province Dabaoshan Mining co.,Lid

大宝山矿参与的这个项目获201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时间:2020-03-30 00:00:00 来源:
浏览量:260

笔者从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获悉,由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广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直接植被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奖项已在《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拟奖项目公示》<粤科公示(2020)1号>公示结束。

公示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大宝山矿按照韶关市融入和服务大湾区建设,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发展规划,以入选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为契机,积极开展矿山治理及土壤修复工作,在修复技术和发展方式上做了积极研究探索,经过多方尝试,最终与省内顶尖的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团队——束文圣教授团队与广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合作后,研究出了适合大宝山矿区环境特点并且可复制、可推广的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直接植被技术。

 

大宝山矿将力争2020年打造成为全国绿色矿山的典范作为发展规划,针对突出的重金属污染问题,紧盯重金属矿业废弃地修复成效的目标,组建了强有力的技术团队和施工团队。在与中山大学束文圣教授团队和广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的长期合作中,选择重金属污染源头作为切入点开展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核心理论与技术的系统研究,经过长期系统的理论研究、沉淀与积累,大量的工程实践的深化与发展,形成了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修复技术——“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直接植被技术”。该技术成果主要针对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两大技术难题(重金属毒性、极端酸性),通过“原理创新”指导“技术创新”,在技术的工程实践中与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实现“工程应用创新”。

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原貌

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恢复工程实施1年后效果

 

 

该技术的特点是以微生物群落调控为核心,实现直接在极端酸性重金属矿业废弃地上进行基质改良和植被重建,重建的生态系统自维持,并可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和酸化的发生。本项技术不仅克服了其它技术需要异位取土破坏环境、易返酸退化等系列问题,并且将成本降低50%以上。共获发明专利授权16件,在ISMEJ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07篇。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居该领域国际前列,技术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著名专家的高度肯定,被评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技术应用到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一期)项目中去,取得巨大成效。项目区被植被覆盖度达90%以上,各种植树互生共长,场地土壤pH值稳定在5-7;经检测发现土壤中溶出的铅、锌含量总量削减10%,地表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也大幅降低;基本消除滑坡或泥石流地质灾害,经历2019年5.18特大暴雨侵袭仍然保持岿然不动。该项目还成功入选“首届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先后得到中央环保督察组第五组组长张宝顺同志、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生态环境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山水林田湖草专家考评组、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等国家、省市部门领导专家的考察和高度评价,并与德兴铜矿杨桃坞生态修复项目双双被推荐参评国家十大范例。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先后被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广东卫视、江西卫视、南方日报、江西日报、羊城晚报等近20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坡面原貌

生态恢复工程坡面治理1年后效果

 

“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直接植被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的完成和获奖为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一项核心技术,对韶关市建设国家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国试点项目具有重要作用,为筑牢粤北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力量。

 

 

图文:林文敬

编辑:林文敬

责编:林文敬

主编:陈建澄